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五一章命题:释道下  (第2/2页)
篇,从质量上,的确不是王通所能比拟。    中年男子也说:“王通这十首咏荷,的确是比郑言庆的咏竹逊色。不过这篇荷花赋,的确不错…呵呵,王通不愧是出身名门,家学渊源,恩,可算得他过关。”    表面上夸赞,可实际上却暗含讥讽。    王通脸不由一红,却又不得不上前拜谢众人评点。    “今日命题经论,还需光伯先生来吧。”    中年男子看似随意的说了一句,眼角的余光,却不由自主的朝着郑言庆看了一眼。    不过郑言庆并没有注意到,此时他的注意力,都集中在堂上那些耆老身上。    “郑言庆,我且问你一句话。”刘炫开口道。    言庆连忙上前“还请前辈指教。”    “你这文中,所说的‘经不空取’典故,从何而来?”    “哦,幼年时翻一残书所得。”    “经为何名?”    言庆有些奇怪这刘炫为何揪着佛经典故不放。总不成告诉他,这个典故还没有出现,是几十年后的产物吧。    于是摇头道:“学生当时年幼,记不得名字。”    “呵呵,看起来,你对释教颇有缘啊…此前又有修缘七品…恩,我有一题,释、道。”    刘炫说完,向其他人看去“诸公以为如何?”    释?道?    就是佛教和道教嘛…    这个命题,未免太大了一些吧!    中年男子一蹙眉,刚要开口反对,却听刘炫说:“自汉魏以来,释道并行。郑言庆熟知释教典故,想必也有所心得。正好他文中也提到了释教典故,何不以此作论?”    “刘光伯,你这是何意?    谁不知道河东王氏,是三教并修。郑言庆不过八岁孩童,你出这么大的题目,他如何能作的出?”    郑言庆闻听声音,扭头向身后看去。    这一看,却让他一愣。    原来站出来为他说话的人,居然是郑仁基。    “郑少兄此言差矣,你郑家不也是玄儒并修,郑言庆既然能说释教典故,焉知他不懂其他?再说了,学问不在年龄,王通虽痴长几岁,但这才华未必能高过半缘君啊。”    表面上看,刘炫是在为郑言庆说话。    可实际上呢,他却是在为王通开脱…是啊,郑言庆年纪虽小,可名声大啊。咱作学问,不能以年纪做判断,而是应该以名气做判断。他既然这么有名,想必没有问题…    窦威白眉一耸,做势要起身。    中年男子,却在这时候一把抓住了窦威的手臂,将他按住。    窦威一怔,向男子看去。    却见男子轻轻摇摇头,然后看了一眼郑言庆。    郑言庆面色平静,双手抄在袖中,恍若这一切事故,与他没有半点干系。    郑仁基争辩不过刘炫,悻悻退到一边。    “刘光伯不要面皮,怎能如此做呢?”    颜师古也是脸色阴沉沉,拍了拍郑仁基的肩膀“莫着急,且看郑言庆如何回应。”    “郑言庆,你以为如何?”    刘炫,是河间人,与太原王氏族人王崇关系密切。    他装模作样的询问郑言庆,其实隐隐有逼迫之意:你若是不答应,干脆认输算了。    郑言庆说实话,本无所谓胜负。    只是这刘炫一派道貌岸然之色,让他顿时心生厌恶。    “前辈即已发话,学生怎敢拒绝。”    “既然如此,那限时一个时辰,你二人就以释道为题,各做一篇文章,以判论高下。”    王通和郑言庆恭声答应,各自在堂前书案落座。    与此同时,门外众人也停止了议论,将军堂前,一派静穆。    五点后第三更,求推荐!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